表达力

皮格马利翁效应

Posted by Lydia on November 7, 2019

表达红利

概念

  • 表达力就是影响力 影响力就是变现力
  • 借助内容用更低的成本触达更多用户
  •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

模型

高质量输入–针对性目标–完整的思维体系–有套路的输出–不断迭代的反馈

康德拉季耶夫周期(康波周期)

  • 周期50-60年
  • 上升–繁荣–衰退–萧条

企业收入公式(by硅谷创业之父 保罗·格雷厄姆著作《黑客与画家》)

  • 工作价值=成果的可测量性*服务客户数量

成为一个有趣的人

什么是有趣

  • 充满好奇心
  • 引发用户共鸣和二次传播

如何培养

  • 培养物欲 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分辨能力 (有精神源泉 有不同体验 见识撑起判断)
  • 敢于自嘲 说一些自己失败的故事 给对方轻松的优越感(自我和解 真正的自信)
  • 善于总结行业里让人感到冲突和矛盾的地方 用有趣的方式呈现(冲突和反差)
    • 别紧张 我又不是什么好人
    • 你的话 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

赢得信任

在强调流量的时代 真正稀缺的不是流量 而是信任

信任的价值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让事情更快出结果

差序格局(社交观念 把关系按照亲疏远近分四层 by 社会学家 费孝通 《乡土中国》)

  • 陌生人
  • 一面之交
  • 朋友
  • 自己人

用好表达力

  • 让人看到你 和对手拉开差距 才有机会被人效仿
  • 输出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(如果写不出来或写不好 一定是没想明白)
  • 更快建立联系并获得信任
  • 组织内外争取资源(说服方案)
    • 为什么认为这件事值得做
    • 为什么能做成
    • 需要哪些资源,要多少
    • 时间节点如何

升职加薪

  • 勇于表达 善于表达
    • 快速抓住老板注意力 有效击中客户内心达成交易
    • 要开口说话才能影响他人 才能捍卫利益
  • 积极的自我暗示 越来越擅长表达自我
    • 皮格马利翁效应

表达力模型

表达套路(有套路、有信心、有方法论)

  • 结构化/讲故事/穿插幽默

建立表达自信

  • 安泰效应:找到力量源头(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)
  • 成长型思维与大脑可塑性
  • 心流效应(特指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产生的充实感和兴奋感):主观的时间改变
  • 延迟满足
  • 罗森塔尔效应/皮格马利翁效应(人际期望)

表达的目标

目标分类

  • 分享(侧重于给听众新的认识或启发)
  • 汇报(侧重于信息同步和争取支持)
  • 激励(侧重于让成员看到做的事情有希望而且有进展 目前或未来有着良好回报)
  • 销售(侧重于洞察用户的需求和建立信任关系)

好的标准

  • 愿意听(有趣+结构)
  • 记得住(故事+金句)
  • 能传播(共鸣)

设定合理的表达目标

建立信任

  • 权威(之前服务过的某知名企业/发表的文章/出过的书)
  • 社会认同(有累计超过XXX名会员)
  • 坦诚(自我袒露 交换隐秘信息)

抓注意力

  • 段子
  • 互动

引发记忆

  • 设置拍照点(对比很鲜明的数据和图标/总结的模型和方法论)
  • 金句

引起共鸣

  • 大段大段的细节

提升自我效能感

  • 设定可量化+有时限+有挑战性的目标

  • 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自我效能感

  • 积极向上能够完成富有挑战性目标伙伴

以终为始 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

问题一团糟的原因

  • 没有理解清楚问题的范围、结构、背后额原因就着急开始解决问题

  • 多问自己:这个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

方法论

  • 以终为始 澄清要达到的目标

  • 请教专家 分解下一级子目标 寻找可行路径 梳理现有资源

  • 补齐资源 根据反馈调整当前行动

  • 盘点收获

误区

  • 错把过程当目标 被“勤奋”所感动

  • 缺少表达细节 无法说服对方

  • 没有建立信任 就开始销售?

  • 缺少情绪或滥用情绪 无法引起共鸣

  • 缺少反馈 无法建立复利效应

如何提高

  • 适当自我袒露来建立信任

  • 尝试说服从提问开始(提供背景资料 提出合适问题 引导其思考得出结论)

  • 销售从吸引对方来找你开始

  • 引发用户共鸣从理解用户情绪开始

高质量输入

带着目的快速收集素材

解决问题 从问对问题开始(4F提问法)

事实

  • 关于这个项目 已经做了什么准备性的前期工作
  • 之前有谁做成过这件事情
  • 现在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

感受

  • 为什么感到高兴?为什么感到沮丧?
  • 这件事哪些因素是让你感到高兴或者沮丧的?

想象

  • 你觉得这件事可能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?
  • 做成这件事最关键的因素有哪几个?
  • 事后如果再做一遍,你会采取哪些不同的行动?

行动

  • 你觉得达到了什么样的目标这件事算是做好了?
  • 关于这件事你下一步行动计划是什么?

构建5种高质量信息源

  • 列出自己的问题
  • 思考这个领域最靠谱的信息源在哪
  • 找到最经典的几个信息源撰写摘要
  • 列出自己问题的可能解
  • 逐一尝试可能解 接受反馈

思想深度的反映

  • 经历丰富带来的分辨能力
  • 透过现象看到规律(靠近信息的源头 擅长模型化思考)
    • 越靠近信息源头 越有助于提升思想层次(站得高 看的自然更广)
    • 凡事多想想 为什么 怎么办
  • 低姿态请教他人带来全面视角

如何拓展思维深度

主动拥抱新体验 少说不行 多说我试试

  • 分辨能力源于对比 多体验才知道什么是好 什么是不好

靠近思想源头 少看二手资料

  • 多读经典 多读论文

多做总结 提升从现象中抽象出模型的能力

  • 遇到问题尝试问 这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还是普遍发生?普遍发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放低姿态 不懂主动问 甚至进行调查研究(三人行必有我师)

  • 问行业发展前景–看未来
  • 问行业薪酬水平–看现在
  • 问行业最有挑战的事情–看过去的协作方式

20类搜集素材(讲什么观点?用什么素材支撑观点?)

话题类

  • 微博热搜/经典小说/电视剧/电影/爆款文章

故事类

  • 亲身经历/朋友故事/线下社群/知乎社区/TED演讲/表情包/(短)视频

数据类

  • 爬虫/科研论文/年鉴/财报/新闻/行业研究报告

知行合一

  • 知识差距–具备相关知识
  • 动机差距–有动力去做这件事
  • 技能差距–能做好这件事
  • 习惯差距–主动、自发去做
  • 环境差距–环境支持去做这件事 没有障碍

构建思维体系

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表达深度

思维体系讲的是对于不同概念之间关联性的理解 把概念串联成一个有机体

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素材 而是没有尝试着把它们联系起来

为什么需要概念系统

快速学习全新领域

  • 建立知识框架
  • 总结方法论的能力

概念系统是什么

  • 微观–神经元连接所形成的神经回路的合集
  • 宏观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

如何建立概念系统

  • 一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是什么
  • 它和其他哪几个知识点有关
  • 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?不适用于哪些问题?
  • 用概念图视觉化
  • 尝试提出新概念并推销给其他人

3W1H框架

  • Why(为什么)–为什么这个领域有价值
  • What(是什么)–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
  • How(如何做)–这个概念如何落地 如何影响生活
  • Who(谁)–这个领域谁做的比较好 可以跟他学习什么

3种方法论模型

  • 四分法(适用于差别对待场景)
  • 循环轮(适合不断迭代的执行过程 如PDCA(计划-执行-检查-处理))
  • 公式(适合总结想对较为熟悉领域内的方法论 如人生工作的结果=能力热情思维方式)

如何深度思考

  • 洞察规律
    • 行业变化的叫趋势 不变的叫规律
    • 对于规律的理解来自高质量的输入和主动反思(问厉害的人有什么对他们帮助最大、启发最大的事情)
    • 多思考才能预判趋势
  • 理解人性
    • 理解人性是为了顺应人性 而不是考验人性
    • 多看经典小说有助理解人性
    • 多理解才能聚合资源
  • 总结方法论
    • 复制人才和结果的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
    • 从模仿开始
    • 不断总结才能实现成果复制

如何提升把握细节能力

细节–起关键作用的小事

关键点

  • 做得不好会影响进度的控制点
  • 做好会给整个项目带来新亮点的加分项

把握好关键细节才能实现高效率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

方式

  • 用更细的颗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(考虑不同可能性并列出来)
  • 引入量化指标体系
  • 操作过程清单化

只有找准定位 每一个行动才有意义

世界观

  • 你和世界的关系

价值观

  • 相互矛盾的关系中到底会选择什么 稳定or自由 利他or利己

人生观

  • 整个社会分工中 取决于你的定位和你提供的价值
  • 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系统的活力,就一定要保持一个系统的开放性(by 控制论之父 维纳)

输出

语言–演讲

重点

  • 信任感
    • 抛出让用户感同身受的问题
  • 画面感
    • 演讲中描述一个场景让听众产生共鸣
  • 启发感
    • 通过故事和金句让听众有所启发

提升演讲能力金字塔

  • 培养通过演讲影响他人的意愿
  • 学习实践不同场合的演讲套路
  • 通过不断练习与高质量反馈把演讲能力内化为个人能力

印象深刻6要素

  • 人物、冲突、改变、对白、细节、数据

面向基层多讲故事 面向高层多讲初心

自我介绍

  • 关键数据+成就事件+可提供的价值+脆弱一面(可选)+成长事件(可选)
  • 如 XXX软件开发工程师,QPS6000,能干啥

文字–写作

重点(滑梯效应)

  • 对象
  • 逻辑性
  • 调动情绪

3个标准

  • 参与感
    • 热点(流量)+痛点(读者长期感兴趣)
  • 冲突感
    • 求而不得(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内心原始驱动力)
  • 代入感
    • 用户的问题+内心戏(孤独感、焦虑、选择困难症)

模板

  • 工作汇报三段论
    • 整体大盘趋势(看行业)
    • 小变化(看自己)
    • 结论
  • 行业分析/干货
    • 问题
    • 原因
    • 解决方案
    • 以终为始/请教专家/补齐资源/盘点收获
    • 总结

标题

  • 提问
    • 引发好奇 吸引注意力 《人为什么活着?》
  • 引入数字
    • 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
  • 戳痛点
    • 《其实,XXX》
  • 营造画面感
    • 《如何开一场发布会》VS《如何开一场让用户排队的产品发布会》
  • 建立代入感
    • 《你见过凌晨4点的XXX吗?》
  • 利用反常识
    • 告诉你知道的不全面《XXX是如何忽悠你的》
  • 加入流行语
    • 区块链、小程序、锦鲤
  • 引用权威
    • 《徐峥的有趣:XXX》
  • 突出用户利益
    • 免费/赠送/福利
  • 突出低门槛
    • 10分钟/21天XXX

反馈评估

收集反馈+内容改进

更新自我的“操作系统”

  • 主动收集反馈 每做一件事都要问对方的反馈
  • 向谁收集反馈–目标用户/行业专家/外行人
  • 哪些要素构成一次有效反馈–对方印象深刻/听不懂/体验不好/觉得可以更好的点

复盘(AAR)

关键是推演

6步法

  • 当初行动意图是什么
  • 实际发生了什么
  • 按事件顺序重组事件
  • 回忆关键事件并优先分析
  • 从中学到了什么
  • 可以采取哪些行动
  • 立即采取行动
  • 尽快分享他人

未完待续